——记广东实验中学
郑炽钦,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广东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
广东实验中学(简称“省实”)前身始于1888年设立的广东格致学堂,距今已逾120年。她亲历了清王朝的衰落、目睹了旧中国的苦难、见证了新中国的诞 生和成长。百年历史,百年荣光,从这所学校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士。有中国铁道之父詹天佑,有民国时期的内阁总理唐绍仪,有清华大学的校长唐国安 (首任校长)、还有包括邓锡铭、黄耀祥、范海福、蔡睿贤、姜伯驹、岑可法、钟南山等院士在内的万千优秀学子。如今,省实已经成为每个广东人心中的向往,并 早已幻化成为广东的一个符号,是广东教育界的翘楚,更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
“省实越百年,斯文一脉承”。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实验中学高举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和教改实验三面红旗,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 理念,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不断凸显“实验性,创新性,示 范性”的办学特色。
素质教育 锐意创新凸显效应
实施素质教育,不务空名、脚踏实地逐步革除应试教育的流弊,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实验,勇于和善于拔新领异。近年来,省实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实施素质 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政策,将“以人为本”视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环节的创新与实验,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符合当前社会 发展需要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以人为本”,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最为核心的主导性理念。它高扬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彰显对人的高度尊重与关怀。从本质上 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实现着个体生命 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以人为本,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宗旨。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省实进一步提出“以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提倡“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教 育教学根本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在“以人为本”、“以德树人”的基础上,省实还追 求“以质立校”。优质高效的教育效果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省实全体教师一直致力于切实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 度,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快速成长。
特色教育 全面发展铸就品牌
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不同的办学历史、不同的办学环境、不同的办学资源,决定了校与校之间的殊异性。殊异造就多彩,殊异凸显特 色。省实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应基于每个学校的传统和条件,找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 践,“艺术教育”、“体育”与“科技教育”已成为省实的三大特色教育项目。
广东实验中学经过多年努力有意识地探索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式。“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科研成果荣获广东省第六届普通 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通过采取“课程化、社团化、品牌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实施途径,学校形成了以“弘扬先进文化,铸造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机制。艺术教育多次获国际、国家、省、市级成果奖,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文化的全 面提升。管乐队、弦乐队、舞蹈团、戏剧社,也都曾多次在国内大型比赛中荣获最高奖项。其中,合唱团享誉国内外,已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学校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上实行“全体促进”与“个别提高”相结合的策略,严格按课程方案要求开足开好体育课;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锻 炼时间;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体育节。在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发展运动兴趣创造条件的同时,还努力培养运动健将,在体育特色项目上,学校有一支技 术精湛过硬、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的羽毛球队。此外,游泳、田径也是学校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突出的体育成绩使学校成为了“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 学校”。
与此同时,省实抓住新课改的契机,通过灵活的课程机制,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推进科技教育工作。拟定了“以科学普及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使全 体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发展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多种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 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科技教育成为学校又一令社会瞩目的特色教育项目。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金色阳光洒满校园。红棉如火,白兰飘香,绿荫环影书声琅……”正如校歌所唱咏的一样,一踏进中山四路这个历史最悠久的校区时,抬头便望到3月里怒放的红棉,高大笔挺的白兰树,操场边上的百年古榕,带来如沐春风的愉悦。
在一个暖阳的下午,我们如约见到了郑炽钦校长。没有想象中的距离和疏远,在他宽大而雅致的办公室里,郑校长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谈起学校的方方面 面,他如数家珍,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学校、学生的热爱和自豪。与郑校长的一席话,让人豁然开朗,凭添几分“胸有诗书气自华”的敬意。当记者谈及教育的话 题时,他目光如炬,谈吐睿智,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取消高中择校要一步步来
“在我看来,应该尽快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郑炽钦建议,广东省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即使政策要逐步推进,起码也应先拟定基本的时间表。
担任省实验中学校长多年,郑炽钦见证着这些年广东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方面的逐步优化,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不公平集中体现在择 校问题上。”郑炽钦说,如今凭借权力进优质学校的“条子生”少了,但依赖“银票子”让孩子获得更好教育资源的现象依然严重,“这对那些真正有能力学习的学 生真是不公平。”
在郑炽钦看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他分析,以往各种资源难免向那些成绩好、升学率高的学校倾斜,往往越好的学校获得的资源越多,越差 的学校被公共财政和优惠政策眷顾得越少。“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就近几年来看,这种状况开始有所缓解。”
去年,教育部出台政策,明确在三年内逐步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然而,此举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公办择校是非广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普通高中的唯一渠 道,取消高中择校后,随迁子女在广州入读公校可能会更难。”郑炽钦认为,由于广州的随迁子女群体庞大,政府宜稳妥过渡,一步步来。
放宽异地升学的条件范围
对于广东去年底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有不少人担心,广东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庞大,放开异地升学让随迁子女享受大城市教育资源,将对当地造成巨大压力。郑炽钦说:“我觉得这个看法不完全对,异国高考都可以了,异地高考和异地中考还不可以?”
在郑炽钦看来,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为广东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只有给他们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才能激励他们定居,广东才不至于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他建议,广东实行异地升学分步走的战略是明智之举。对于具体的准入条件,广东可考虑进一步放宽对考生的条件要求,将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非广东籍户口子女都纳入到符合招考条件的范围内。
不同角度看优劣生“分班制”现象
针对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所普遍存在的“分班制”现象,郑炽钦说,如今的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特色班和非特色班等等的分教法五花八门。最适合的一点是按程 度分教比较多,按程度分教,如果从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说它是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孔夫子主张的教育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教无类,即兼顾到教育的公平。 第二个是因材施教,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有教无类解决公平问题,因材施教解决效率问题。“学校实行分班制度都是按程度分教的比较多,这个从教育本身来 说,他们是符合规律的。学校违背的是政策而不是规律,政策不允许他们偏偏做了,这叫违反政策。规律允许的前提下,想提高教育效率,就必须因材施教。“我们 是按照不同方面的特长来教,另一个特长就用另一种方法教”。郑炽钦认为,因材施教很重要。这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果所有学校都教同一门功课,所有人都只有同样一个水平的教育,这就叫公平了吗。同样是不公平的。”他还说,“现在国家和教育部都高度关注国家的教育问题, 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义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一种政策行为、政策规定。那么学校就不应该实行优劣生的“分班制”,这给家长是一种压力,给学生更 是一种打击。那么这个阶段解决的是公平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想办好、办出特色就必须因材施教,必须分这么一个班,所以是一个两难 的选择。”
当记者提起郑校长刚刚获得由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联合颁发的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郑校长只是一笑带过,他说: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师,然后才是一位校长。荣誉是组织的信任,同时更是全体教职工努力的结果。
在郑校长的领导下,省实创造了广东高考三个历史最高最新纪录:第一、2005年,黄仲强同学夺得两个总分状元和一个单科状元,成为“三料状元”,被媒体 喻为广东高考“第一人”。第二、连续三年“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100%考上重点大学,22人次取得总分800分以上的好成绩,被媒体喻为广东高考“第一 班”。第三、2005年高考,省实高分段考生占广州市当年高分考生的27.8%;2009年高考,省实出一个省总分状元、九个广州市总分和单科状元,文科 总分前100名中,省实占12名,理科总分前100名中,省实占9名,被传媒誉为广东高考“第一校”。
提高教育质量 走内涵发展道路
正处于展式扩张和跃式发展期的广东实验中学,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将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以先进 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继续在全省基础教育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学校将以“园丁工程”为突破口,通过挖掘省实名师资源,以老带新;通过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和学期教学评价,以评促优;每学年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以 赛强技;优化和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教研制度和全员科研制度,以研促教。力争通过多种途径,襄助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提供最为根本的师 资保障。
提升学校文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校文化的形塑,要以学校传统为依托;学校文化的彰显,要以办学成果为载体;学校文化的提升,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为指南,以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基础,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配合。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所共有的信仰和愿景。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省实将继续致力于建构“团结共进的教师文 化”、“自主创新的学生文化”以及“育人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和畅通对话渠道,努力营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 过继续加强自主管理、开展探究学习和创新实践、丰富社团活动,发展“自主创新的学生文化”;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橱窗的教育作用、建设文明 校园和书香校园,营造出“育人和谐的校园文化”。
扩大办学影响 走品牌示范发展道路
“满目硕果令人喜,又是一年秋实时”。着眼未来,省实将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市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支持下,秉承优良传统,提炼文化积淀,明确发 展目标,践行办学理念,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和创新,打造更强、更多的特色品牌教育项目和精品课程,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出国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努力以先 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成为影响全国乃至影响世界的现代化中学。(文/吴叶逢)
|
电话:010-51949371 传真:010-51949369 邮箱:zgyhf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富丰路四号B座18层
版权所有:中管院行业发展研究所
法律顾问:北京市汉和律师事务所 井宏林 律师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40200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