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2014-11-07 17:13:49 来源: 浏览:3521 打印
    
—访中美企业峰会主席沈群
        沈群,北京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 研究生毕业后曾任教于美国著名私立大学Pomona College。现任美国尼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美国)神哈特娱乐公司总裁。20世纪90年代起,致力于中美文化经贸交流,主持运营了“旧金山中国 民间灯会”、共同策划举办了“中美电影节”(担任电影节共同主席)、策划创办了“中美企业峰会”(担任峰会主席),均在中美两国引起较大反响。

       “十多个小时日夜兼程的飞行,让我想到二十年前,我飞越太平洋选择了美国,也让我联想到1605 年,五月花号乘风破浪来到这片土地,几个世纪前,哥伦布出生入死发现了这片新大陆。我们人生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地方是很近,去起来很便利,但去了 却不见得很有价值;有些地方很远,去起来很辛苦,但却价值无限。”廖廖数语,道出了沈群的价值观。也正是这种源于东方又得益于西方的价值取向,让沈群一路 走来,尝尽各种苦辣……
 
       为事业,执着追求
 
80年代初,大学生被唤之为“天之骄子”,表明了社会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这个从孕育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圣地北京大学走出来的年轻人,似乎注定要比别人更多一份理想与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强烈的使命感促使沈群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奋发图强。  
                                          
       大学毕业后沈群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在这里他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和人民。随着一个个节目在电视台播出,随着一些短剧、小品、诗歌屡屡获奖,使沈群在当时的新闻界小有名气,并且成了电台文艺部的业务骨干。

       沈群是个喜欢冒险的人,别人说“不”的事,他偏要去做,偏要去证实。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1987年依然辞去国家公职,投入全身精力学习英语。他说:“我要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
   
       命运的红舞鞋
       
       沈群一共考了5次“托福”,从学ABC到考“托福”的距离有多遥远,只有他心里最清楚。然而他凭着一贯的顽强斗志和好学不倦,终于在1989年7月,以 全奖的资格考入美国南伊里诺大学,攻读传播学系广播电视专业。大众传播专业的奖学金即使美国学生也不容易获得,沈群凭借他在国内多年的工作实力打动了校 方。他在给学校的申请信中写道,“如果需要看我任何一方面的作品,我都可以马上寄去。”这句话给他的导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沈群是学校该系130多年来接收的第一个中国大陆学生,他觉得倘若自己学不好,以后学校就不会再要中国学生了,为此他学的非常艰苦。
 
       大众传媒学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当广泛丰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常常就要让沈群在图书馆耗上三四个小时。那两年成了沈群丢失周六上午 的两年,因为他平时每天只睡五个多小时,总在周末补一礼拜的睡眠,每每一觉醒来,已经是星期六的下午了。
 
       沈群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使命感的驱使。就像一个人已经穿上了那双富有魔力的红舞鞋,他只能不停止地跳舞,永远地跳下去,在跳舞中承受痛苦,在跳舞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获得学位后,沈群在洛杉矶的Pomona College谋得教职。这是在美国文理学院历年排前五名的一所好学校,终日和美国学生朝夕相处使得沈群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美国文化。初到美国时,沈群和大 多数中国学生一样,以为摆脱了某种旧东西,就介入了新文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那种所谓的旧东西不仅无法摆脱,而且成了深深植根于心中的一笔财 富。教书时他有深刻体会,当中国经济发展,学中文的学生特别多;而当中国经济受滞,学中文的学生就特别少。身在海外的沈群发现,祖国的强大和个人的命运是 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为梦想,背水一战
 
       1992 年, 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
 
       可是沈群不满足,工作固然不错,但在他26岁的狂热理想中,这份事业还不够大,不够辉煌,他要寻求新的突破。沈群意识到,要在事业上获得飞跃,他需要出国“充电”。而他上大学的第一外语是阿拉伯语,他当时的英语水平几乎为零。

       沈群认为实现梦想的时机来了, 他毅然辞去工作, 又一次放弃了一种安逸、稳妥的生活状态。他想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中间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 正是他的优势所在。“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他决心回国创业。
 
       1998年,沈群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在旧金山著名景点渔人码头第一次筹办了堪称中美建交以来民间出资举办的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的大型中美文化艺术交流项 目——“98 中美旧金山灯会”。这次灯会用中国的彩灯艺术构建了中国故宫、长城、三潭映月等八大著名景观。当时美国的媒体称:去中国旅游,不要飞越太平洋,就在这儿 (渔人码头)!
 
       2004 年,在中国北京海淀展览馆举办了中美合资第一个主题乐园——太空游主题乐园。这个乐园借助美国NASA 的资源,按照世界著名航天器原始尺寸设计制作,运用电影综合技巧和光电原理模拟太空环境,让游客亲身体验火星探险、感受火箭发射、体会失重状态和置身宇宙 飞船面对浩瀚太空的奇妙感觉。
 
       2007 年,他第一次与美国方面联合在好莱坞筹办起“中美电影节”,在电影这个人类梦想的摇篮中,植入了中美文化的基因。如今,这一盛会已经成为奥斯卡大奖得主云集、中美电影界高度关注的盛事。
       
       这么多第一次,从梦想到实现,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大概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其间的酸甜苦辣。“那过去的, 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沈群说, “这些经历是一种财富,在以后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来, 它会帮助自己克服所有难关。”
 
       “中美企业峰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届中美企业峰会就取得了不俗的成效——除了美国国会议员、美国商务部官员、加州州长代表和洛杉矶市市长以及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 等政要的专程出席外,与会的中美企业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预期效果:一对中美大学和一对中美中学在峰会这个平台上各自结成姊妹学校关系;一位中国企业家通过 峰会在加州购买了一处牧场;几位中美企业峰会会员在威斯康辛州购买了数处大型房产;在峰会上进行首次海外基金发布的中国第一支民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北 京智慧谷基金,已经成功地在北美收购了一系列海外资源性企业,包括价值数亿美金的加拿大皇家钾肥公司。
 
       如果说2010年的中美企业峰会是沈群迈上的第一步台阶的话,那2011 年的中美企业峰会已经让他切实感受到又登上了一级台阶:从只在美东举办,扩展到纽约、旧金山包括硅谷在内的多地举办;从综合性峰会到“美国投融资论坛”、 “中美中小企业合作与交流论坛”、“品牌与连锁战略论坛”、“美国房产投资论坛”等四个专业论坛;从几十个参会企业到号称“中美双百企业家”参会;比之上 年更大的发展是,汉王企业将首次以自己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汉字输入与识别技术,借助中美企业峰会这个平台与美国著名的苹果公司共商合作大计,与美国亚 洲博物馆和几所著名大学图书馆等商洽中文资料数字化工程;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亦将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中美企业峰会期间携中国医疗行业的企业家们,就中 国医疗行业的改革和中美的合作双赢对话美国医疗行业的管理者。这将是鲜明体现峰会宗旨的一次有益尝试!当然,还有更为诱人的前景也许诞生在今年的峰会收官 之时,也许,还需要假以时日。好在沈群早已了然于心:人生在世,即便活到八十岁,也不过匆匆两万多天,我做了我能做的,我乐意做的,我不后悔。
 
  
       向世界展现中国
 
       当信息革命的深化和全球变暖的胁迫正推土机般的把阻隔着千山万水的世界铲平;当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击碎了世纪铸就的经济格局,同时拍打着每一个角落生存 的人民去感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拥有13亿人的中国正前所未有的敞开怀抱从历史深处走出,稳步走向舞台中央以微笑和自信迎接掌声和质疑,中美企业 峰会必将承担起更多的历史责任。中美两国没有理由不挣脱历史和文化的束缚,没有理由不冲破信仰和语言的阻隔,因为只有理解才能共生存,只有合作才能同发 展。
 
       “我的梦想是把中国的企业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这个事业一旦成功, 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而且它的内容也可以涉及到无所不包——为世界展现中国, 沈群坚信这个事业一定会壮大起来。他说, “中国在走向世界, 世界也在走向中国, 在这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完成一个我觉得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事业,这是我最大的满足。”
“让我们拿出祖先开拓新大陆的胆识和勇气,撑起风帆,吹响号角,驾驶着新时代的五月花,驶向彼此的心岸,在春暖花开之际,让我们在美洲大陆迎接中国的最大 港口洛杉矶搭建起一个两国企业家交流的平台,让永远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在此彰显,让百年难遇的历史商机在此涌现,愿我们中美企业峰会能为中美两国经济那个充 满光明的未来尽上一份微薄之力。”
 
       2010年,他与200 多位中美嘉宾共同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第一个全新的中美企业家交流的民间平台——“中美企业峰会”诞生了!中美企业峰会自从诞生起,就肩负起一个宏大的 目标——她将年复一年地在中美两地召开;她将日复一日地为中美两国企业家提供服务。(文/吴叶逢   摄影/詹腾飞)
  •  
责任编辑: